版权登记,是对商标权大的保障!
越来越多的申请人在注册商标的同时考虑登记版权,商标和版权 看似并无太大关联,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编就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说版权登记是商标的保护。
很多人都有一个思维误区,认为拥有了该商标的商标权等同于拥有了该商标的版权,但是事实是拥有该商标,却也未必拥有该商标的版权。如果想要同时拥有该商标的商标权和版权,在注册商标时,必须做版权登记。
商标权和版权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不是专业的商标代理人士根本不会在意两者的关系。
商标权指的是商标专用权,即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的商标独占该商标的使用权。
版权即著作权,英文名称copyright,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总称。
登记版权可更全面的保护商标版权登记有利于保障商标权利的稳定,防止只注册商标导致的权利缺失。
当商标的设计者和商标注册人为同一人的时候,从法律上讲,是不会产生权利冲突的,但如果二者非同一个人,或者两者为同一人但是无法证明的时候,权利冲突就产生了,这种情况下,商标的注册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一件委托作品,或是职务作品,没有进行版权登记则难以证明其归属权,无法确定原始权利,就会给权利人主张权利造成极大的困难。而版权登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除非有其他足以推著作权登记证书内容的相反证据,否则,持有登记证书的一方将被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认定是作品的著作权权利人。
根据《商标法》的有关规定,如果著作权利人对注册商标有异议的可以向商标评审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也可以请求判令商标权人停止使用其注册商标。
所以如果版权归属不明,什么叫做实用新型专利,商标在注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商标作品的版权之争。也就是说,当商标在申请注册过程中,若商标设计者主张该商标的著作权属于他本人,而商标申请人又无法拿出相应的证据材料,就会产生麻烦。而到目前为止,只有对商标进行版权登记才是便捷的规避方式。将原创的图形申请商标的同时进行版权登记,可以保证该商标的著作权和商标权都属于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是没有人能够与你发生版权归属之争的。
此外,有些人觉得,作品自完成之日起就拥有著作权,既然都拥有了,还登记干什么?虽然版权自带保护功能,但这种保护在需要提供证据确权时是无法起到作用的,这也正是它的弊端所在。为了对我们的版权进行保护,好的方式还是要进行版权登记,特别是商标,先做版权登记的,能够在后续注册过程中避免很多问题。
1、商标申请是按类别的进行注册的,相应的保护也是按类别,您的商标暂时还没有做到全类覆盖,那么版权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保护作用。
2、商标申请周期较长,版权申请周期短,在商标核准前版权证书也可起到一定的防御保护作用。
3、版权可证明商标的归属权,以免日后因归属权问题导致商标无效。
4、版权一旦登记之后,其他任何人使用必须经过权利人的允许,否则都属于侵权。版权登记证书可作为权利证明,是著作权人启动反盗版维权行动的前提条件。
5、按照我国《商标法》和《专利法》的相关规定,与他人在先权利相冲突的商标和外观设计专利可以被撤销和无效。所以,如果一件美术作品(如图形)被他人申请注册商标,或者一个图形商标被他人在别的类别上提前注册,此时,利用版权在先权利进行异议或撤销,可能性就比较大。
来源:商标圈
专利维权莫陷入'破窗效应'
日前,一个大学生创业公司的专利维权案,登上了2016年武汉市保护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武汉科技大学学生李恒2012年在校研发了一种'高空喷淋降尘系统',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在校开始了创业。但武汉某公司制造了模仿该专利技术的塔吊喷淋装置进行销售。经调查,这不是李恒一次遭遇专利侵权。
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发明专利_实用新型,我国专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国知局新调研数据显示,专利权保护仍是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环节。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成本高、效益差等成为制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瓶颈。近发布的浙江省知识产权司法报告显示,实用新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被侵犯的案例数据是多的。而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透过专利侵权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专利侵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发生于细微而损害巨大。
其实,申请专利不仅是为了保护专利,更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专利的价值不是体现在所有权上,而是体现在专利的应用价值上。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专利维权,高校应有所作为。一方面,高校应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注重对大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和指导,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维权服务,帮助搜集证据,开展维权帮扶,分担维权成本。另一方面,个人实用新型专利,高校应强化对专利转化的认识,提供更加多元的平台服务,让更多专利从校园走向市场,让企业需求与高校研发实现无缝对接,不让发明专利'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让大学生创业卡在'后一公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1980年,由参议员博区·拜和罗伯特·杜尔联合提交的提案被美国国会通过,史称'拜杜法案'。该法案的核心使命是分享成果,分享创新,从而增进社会财富。此法案让大学、研究机构享有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使得在校大学生申报的大部分专利能商业化,加快了专利成果产业化步伐。以'拜杜法案'为分水岭,1978年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是5%,此后这个数字短期内翻了十倍,美国在十年之内重塑了世界科技的领导地位。'拜杜法案'是美国从制造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标志,被《经济学家》杂志评为美国过去50年具激励性的一个立法。
要让法律实现立法初衷,关键靠法律发威。笔者以为,严格保护专利权,重在健全专利保护长效机制,发挥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并行运作的优势,加强专利行政法和司法保护,提高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能力,消除专利拥有者的后顾之忧。
(作者郭立场 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来源:小创学专利您好,欢迎莅临联邦知识产权,欢迎咨询...
![]() 触屏版二维码 |